贊助商鏈接 |
父親忙著在田里植樹、澆水,兒子則在家通過QQ群、淘寶網、圈等與客商進行苗木營銷——這是鄆城縣張營鎮(zhèn)殷垓村農民李子新一家的初春寫照。
春節(jié)后,當外地的農民工爭相外出打工時,鄆城縣張營鎮(zhèn)的群眾卻在農田里忙得不可開交,一群群、一班班、一組組的綠化苗木合作社社員們忙著挖坑栽樹、澆水施肥。
“現在鼠標一點,就做成生意了。”剛剛給自己的苗木施完肥,殷垓村民李子國就又坐在了電腦前。自從加入了電商,他的苗圃三年內發(fā)展了五倍,也有了自己60畝的“兄弟苗業(yè)基地”。他喜滋滋地說:“有了網上訂單,我再也不用整天往外跑了,苗木管理、市場銷售兩不誤。”
“懂網絡的網上營銷,有技術的做苗木種植管理,有車有力氣的搞運輸,即使沒本錢、沒力氣的老人也可以除草施肥每天掙上百元。”殷垓村黨支部書記李慶偉介紹說,目前我們殷垓村有30多個綠化苗木基地,約600余畝種植面積,僅苗木銷售一項去年就達8000萬元!
張營鎮(zhèn)東邊殷垓村、大人村、魏垓村等幾個村原本就有苗木種植的習慣,銷售也僅限于周邊縣市,行情不好時,面積急劇縮減,群眾收益并不高。2009年,個別村民嘗試著進行網絡銷售,逐漸增加訂單,讓農民看到了其中的商機,吸引了廣大村民紛紛加入,綠化苗木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。同時,全國各地的綠化苗木也運到這里,再從這里發(fā)往全國各地。電商已把該鎮(zhèn)催生成了綠化苗木集散中心。
張營鎮(zhèn)大人村的綠源苗業(yè)是附近較大的綠化苗木種植基地,有300多畝,品種也最多,最大的一棵景觀樹已上價11萬元還不舍得出手。創(chuàng)造這個基地神話的是村民曾凡義,而他今年還不到40歲。“這在以前,想都不敢想。”曾凡義告訴記者,自己高中畢業(yè)后到南方打工,辛辛苦苦干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,日子過得緊緊巴巴。看到鄉(xiāng)親們收購、種植綠化苗木致富后,他也返鄉(xiāng)承包了10畝地栽培種植。善于交際觀察、動腦子的孟凡義沒有像其他群眾那樣收購普通品種,購買中他專挑樹齡大、耐成活的樹種要。因善于運營網絡營銷圈,他的收購營銷渠道比別人區(qū)域廣,因此,他的利潤比其他種植戶高了許多倍。短短五年,曾凡義的小苗圃變成了綠化基地。
走進他的種植基地,6萬多棵國槐、2萬多棵金槐、2萬多棵合歡、1萬棵法桐和6000多棵大皂角樹把基地打扮得儼然像個植物園,沿著泥土小路向里走,一路一景,曲徑通幽。
根據市場需求,張營鎮(zhèn)因勢利導,及時指導種植戶不斷優(yōu)化和改良品種,把同一品種的苗木以戶為單位相對集中,每百畝一個品種,連片種植,統(tǒng)一管理。苗木生產不斷向高檔化、系列化方向發(fā)展,綠化苗木產業(yè)正形成一個綠色產業(yè)鏈向四方蔓延。
張營鎮(zhèn)的苗木綠化種植產業(yè)很快帶動了周邊楊莊集鎮(zhèn)、黃泥崗鎮(zhèn)農民跟蹤流轉土地種植熱銷。而南部丁里長鎮(zhèn)、武安鎮(zhèn)、雙橋鎮(zhèn)群眾則把花卉種植作為配銷品緊搭順風車,很快也在網絡熱銷中贏得市場。
春節(jié)后,當外地的農民工爭相外出打工時,鄆城縣張營鎮(zhèn)的群眾卻在農田里忙得不可開交,一群群、一班班、一組組的綠化苗木合作社社員們忙著挖坑栽樹、澆水施肥。
“現在鼠標一點,就做成生意了。”剛剛給自己的苗木施完肥,殷垓村民李子國就又坐在了電腦前。自從加入了電商,他的苗圃三年內發(fā)展了五倍,也有了自己60畝的“兄弟苗業(yè)基地”。他喜滋滋地說:“有了網上訂單,我再也不用整天往外跑了,苗木管理、市場銷售兩不誤。”
“懂網絡的網上營銷,有技術的做苗木種植管理,有車有力氣的搞運輸,即使沒本錢、沒力氣的老人也可以除草施肥每天掙上百元。”殷垓村黨支部書記李慶偉介紹說,目前我們殷垓村有30多個綠化苗木基地,約600余畝種植面積,僅苗木銷售一項去年就達8000萬元!
張營鎮(zhèn)東邊殷垓村、大人村、魏垓村等幾個村原本就有苗木種植的習慣,銷售也僅限于周邊縣市,行情不好時,面積急劇縮減,群眾收益并不高。2009年,個別村民嘗試著進行網絡銷售,逐漸增加訂單,讓農民看到了其中的商機,吸引了廣大村民紛紛加入,綠化苗木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。同時,全國各地的綠化苗木也運到這里,再從這里發(fā)往全國各地。電商已把該鎮(zhèn)催生成了綠化苗木集散中心。
張營鎮(zhèn)大人村的綠源苗業(yè)是附近較大的綠化苗木種植基地,有300多畝,品種也最多,最大的一棵景觀樹已上價11萬元還不舍得出手。創(chuàng)造這個基地神話的是村民曾凡義,而他今年還不到40歲。“這在以前,想都不敢想。”曾凡義告訴記者,自己高中畢業(yè)后到南方打工,辛辛苦苦干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,日子過得緊緊巴巴。看到鄉(xiāng)親們收購、種植綠化苗木致富后,他也返鄉(xiāng)承包了10畝地栽培種植。善于交際觀察、動腦子的孟凡義沒有像其他群眾那樣收購普通品種,購買中他專挑樹齡大、耐成活的樹種要。因善于運營網絡營銷圈,他的收購營銷渠道比別人區(qū)域廣,因此,他的利潤比其他種植戶高了許多倍。短短五年,曾凡義的小苗圃變成了綠化基地。
走進他的種植基地,6萬多棵國槐、2萬多棵金槐、2萬多棵合歡、1萬棵法桐和6000多棵大皂角樹把基地打扮得儼然像個植物園,沿著泥土小路向里走,一路一景,曲徑通幽。
根據市場需求,張營鎮(zhèn)因勢利導,及時指導種植戶不斷優(yōu)化和改良品種,把同一品種的苗木以戶為單位相對集中,每百畝一個品種,連片種植,統(tǒng)一管理。苗木生產不斷向高檔化、系列化方向發(fā)展,綠化苗木產業(yè)正形成一個綠色產業(yè)鏈向四方蔓延。
張營鎮(zhèn)的苗木綠化種植產業(yè)很快帶動了周邊楊莊集鎮(zhèn)、黃泥崗鎮(zhèn)農民跟蹤流轉土地種植熱銷。而南部丁里長鎮(zhèn)、武安鎮(zhèn)、雙橋鎮(zhèn)群眾則把花卉種植作為配銷品緊搭順風車,很快也在網絡熱銷中贏得市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