贊助商鏈接 |
【回放】
肩挑背扛建成全省首條綠道
2012年3月,作為鄂西生態(tài)文化旅游圈示范項目的子項目,襄陽綠道建設引起了市民關注。
為了建好綠道,從2011年開始,相關部門就組織人員先后到廣州、深圳等地考察,并于2012年初提供了建設方案。建設方案提出,綠道建設要串聯襄陽最好的山水、田園、歷史人文景觀,并向城市社區(qū)和村莊延伸;要做到“綠道成網、景觀相連、景隨步移、人景交融”;要切合襄陽實際,讓大多數城區(qū)居民5分鐘就能進入綠道。“當時省內沒有經驗可循,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。”原市綠道辦工作人員耿朝斌說,當時提出了峴山、濱江、古城三個建設方案,在廣泛征求市民意見的基礎上,峴山綠道作為一期工程于2012年11月20日開始施工。“綠道長近7公里,建成后在峴山內部形成羊祜山、釣魚洼環(huán)線。”耿朝斌介紹,起步區(qū)山勢陡峭,大型機械很難上山作業(yè),而且綠道供市民行走之用,因此道路設計得比較窄。
耿朝斌回憶說,當時修路用的沙石料大多運送到烈士塔山下,全靠人工肩挑背扛,或者騾馬轉運。
此外,山上沒有電,施工還要協調解決用電問題;夏季遇到暴雨、冬天遇到大雪,施工就非常困難。
盡管困難重重,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2013年5月,峴山綠道起步區(qū)順利建成,成為全省首條綠道。
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
峴山綠道起步區(qū)全長6.8公里,有羊祜山、釣魚洼兩個環(huán)線,呈“8”字形,可由烈士陵園廣場、鐵佛寺路、翠屏山莊等四處進入。
“修建綠道時,有市領導建議綠道要‘野蠻生長、雜亂無章’。”耿朝斌說,就是要求把綠道融入峴山環(huán)境中去,因此峴山綠道沒有增加一平方米的人工綠化,市民目之所及都是峴山的自然景觀。
綠道建成后,社會效果非常好。
65歲的劉大爺,原來在一家工廠做機械維修工。退休之后,家住烈士塔附近的他經常和朋友一起爬峴山。“這已經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。”劉大爺說,過去爬峴山都是走小路,時間長了膝蓋就會疼痛、腫脹。綠道修好后,劉大爺的膝蓋很少再出現這些癥狀。
一壺水、一條毛巾、一個MP3、一支登山杖,是劉大爺爬山的全部裝備。只要有空,劉大爺就帶著這些裝備去走綠道。“綠道沿途還有亭子歇腳,累了就和幾個朋友坐下來看看風景。”劉大爺說,呼吸一下新鮮空氣,再聊聊最近發(fā)生的新聞,比吃什么保健品都養(yǎng)生。
2013年6月,襄陽自行車運動協會在烈士陵園廣場舉行了隆重的成立大會,之后還開展了榮譽騎行、峴山綠道自行車爬坡友誼賽。“這標志著襄陽的騎行愛好者有了一個活動的新平臺。”車友高凱說。
首條綠道建成后,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,節(jié)假日高峰期經常有四五萬人次在綠道上行走;旅行社也經常組織外地游客前去體驗襄陽綠道,綠道兩邊的農家樂也因此生意火爆。
這條6.8公里長的綠道被人們稱作“民心路、健身路、文化路、旅游路、生態(tài)路、致富路”。
2013年9月24日,鄂西圈城市綠道建設工作現場會在襄陽召開,襄陽綠道建設引得與會嘉賓嘖嘖稱贊。“襄陽綠道建設開局良好。”時任省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辦副主任徐新橋評價。
【新訪】
還要建300多公里綠道網
2016年12月,30公里峴山綠道建設正式開工。2017年,“建成30公里峴山綠道”被列為市政府“十件實事”之一。當年底,30公里峴山綠道主體工程全部完工。
峴山綠道建成后,把中華紫薇園、唐城、谷隱寺、習家池、峴山文化廣場等多個景點串聯起來,成為峴山旅游的連接紐帶。
2017年1月,樊城環(huán)形綠道開工建設。“目前樊城環(huán)形綠道項目進展順利。”市住建局副局長田春生介紹,根據最終的設計方案,該項目建成后,樊城區(qū)將擁有一條北起七里河、南至漢江、西靠臥龍大道、東臨小清河,全長20.7公里的環(huán)形綠道。
2018年4月,長約40公里的環(huán)峴山綠道規(guī)劃出爐,構建“主、次、支”三級綠道系統(tǒng)。
峴山綠道次干路和支路為峴山山體內部的綠道,包括已建的峴山綠道羊祜山段、張公祠段等。峴山綠道次干路主要供自行車、行人、電瓶車使用;綠道支路主要供行人、自行車使用。
峴山綠道主干路分為峴山西路和峴山東路,其中峴山西路紅線寬度為15米,兼具城市支路的功能,可行車;峴山東路紅線寬度為5米,以綠道功能為主,僅供行人和自行車使用。
為展示襄陽歷史文脈,彰顯城市形象,落實市委、市政府提出的“綠滿襄陽”行動計劃,引領城市發(fā)展由追求速度向提升品質轉變,去年底,市規(guī)劃局組織編制了《襄陽市中心城區(qū)綠道建設規(guī)劃(2018—2035)》(以下簡稱《規(guī)劃》)。
《規(guī)劃》在分析了山水資源特征、城鎮(zhèn)體系布局、人文景觀資源、綜合交通條件和生態(tài)敏感性等基礎條件的基礎上,形成了“兩軸、一環(huán)、十片”的襄陽市中心城區(qū)綠道系統(tǒng)總體結構。
其中,兩軸為沿漢江、唐白河、小清河規(guī)劃形成的“十”字形濱水綠道;一環(huán)為串聯襄城、樊城、襄州、東津的環(huán)城綠道;十片為襄城、樊城、襄州、東津四片城區(qū)綠道,團山、隆中、峴山、鹿門山四片山體綠道,魚梁洲、解佩渚片洲島綠道。其中,襄州的綠道最長,而襄城分布最為密集。綠道總長316公里。
隨著城市綠道建設的不斷推進,一張絕美的城市綠道網將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、舒心。
【親歷者說】原市綠道辦工作人員耿朝斌:當時大家都不知道綠道是啥東西
“當時綠道是個新鮮詞,大家都不知道綠道是啥東西。”原市綠道辦工作人員耿朝斌回憶,后來大家才知道,綠道是指沿著諸如河濱、溪谷、山脊線、溝渠、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走廊所建立的,包括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和人工景觀線路,兼具生態(tài)、休閑、環(huán)保和教育等多種功能,在公園、自然保護地、名勝區(qū)、歷史古跡和城鄉(xiāng)聚居區(qū)之間起重要連接作用的線性綠色開敞空間。“隨著城市的發(fā)展,很多地方都存在著不長草木光長建筑、車多人多空氣變差等‘城市病’。”耿朝斌說,這些“城市病”擠占了人們的生活空間,而綠道則為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搭建了完美平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