贊助商鏈接 |
樹體傾斜:數(shù)十株梧桐拄上“拐杖”
沿著解放南路學前路一直走到南長街,沿途共有80余株法國梧桐。和其他道路行道樹不同的是,這里的梧桐特別矮,樹干分叉點離地面高度不到2米,導致樹枝十分“貼地”,最低的地方甚至不到1.5米左右,影響行人通行。為此,養(yǎng)護單位專門在低矮枝干上綁了反光條,用來提醒行人。同時,沿河一側(cè)的樹枝紛紛加裝了支撐立桿,看起來更加穩(wěn)固。
市綠化管理中心負責人徐勤明介紹,解放南路的法國梧桐樹齡近70歲,雖然還沒成為古樹,但已“未老先衰”。根據(jù)《無錫園林志》記載,無錫城區(qū)首批行道樹是1951年從南京購進的2200株法桐,種植在解放路、三里橋、振新路、錫惠路等共長8公里的路旁。目前,解放南路保留的法國梧桐就是當年種下的。徐勤明說,這里的大樹之所以矮,是因為城市道路改擴建,路基多次被抬高。之所以傾斜,是因為大樹沒了生長空間,而沿河一側(cè)根系較發(fā)達、生長旺盛,“也有可能當年樹木種植后沒有及時扶正,后期在風力作用下逐漸傾斜。”徐勤明說,加裝“拐杖”是為了防止樹干主體傾斜,對梧桐的長勢起到了固定和保護作用。
樹干空洞:水泥砂漿隔離“療傷”
解放南路的梧桐樹就像年輪表,一年四季,春夏秋冬,不斷地變化著,使得道路千姿百態(tài),充滿活力。讓人心疼的是,如今沿途的梧桐千瘡百孔,就像沒了生命的軀干。粗壯的大樹被“禁錮”在小小的樹穴中,身上還有不少“傷口”,有的樹干“空心”嚴重,有的樹干上有很多樹洞,而樹洞里被涂上了水泥。
據(jù)了解,解放南路的梧桐有不同程度的病癥。
徐勤明還記得,在他小時候,這里的梧桐長勢很好,“當時道路沒現(xiàn)在這么寬闊,兩排高大茂密的大樹形成林蔭。”隨著上世紀90年代城市建設(shè)步伐加快,道路先后進行改造,對樹木生長造成了一定影響。尤其是在道路改造中,樹穴泥土被壓實再鋪上瀝青等多層材料,變得不透水、不透氣。原本道路改造中大樹根系受損,再遭遇周邊環(huán)境改變,生長受限,逐漸顯現(xiàn)出頹勢。
“水泥砂漿補樹洞是園林綠化中常用的樹體修復方法。”徐勤明說,水泥主要是為了填補樹干中空的部位,一方面阻斷外部雨水進入樹洞,延緩樹干內(nèi)部木質(zhì)腐朽;另一方面利用水泥的剛性加固樹干,起到一定的支撐加固作用,預防樹木從空洞處折斷等安全隱患。樹洞修補后也能阻斷一些病蟲再次侵入樹洞,對樹木起到一定保護作用。
專家呼吁:制定行道樹保護法規(guī)
粗壯的行道樹,是城市的印記之一。然而,城市發(fā)展和綠化保護之間的矛盾有時也不容易解決。在城市軌道建設(shè)過程中,不少行道樹“背井離鄉(xiāng)”,還有行道樹在道路改造中“受傷”,長期處于“亞健康”狀態(tài)。好比2006年錢榮路改造,道路向東擴寬了一倍,路面也被抬高了1米左右,原先東面一側(cè)的香樟就身處機動車中間隔離帶內(nèi)。為了防止高出的路基把300棵香樟的根部埋住,建設(shè)方專門給這些樹砌了擋土墻,但經(jīng)過了十幾年的生長,原先預留給香樟樹的空間不足,生長狀況不容樂觀。
“盡管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,但這不是保護行道樹的根本之策。”在綠化專家看來,行道樹保護關(guān)鍵是事前規(guī)劃,如果等道路開始改造才處理,或者樹木受到破壞后再補救就來不及了。遺憾的是,目前錫城道路改造中只有行道樹恢復方案,而行道樹保護方案相關(guān)文件卻一直空缺。為此,綠化專家呼吁,除了專業(yè)人士研究更有效的保護方法,也希望相關(guān)部門能像保護古樹名木那樣,制定相關(guān)法律法規(guī)保護大樹及其周邊環(huán)境,給城市留住更多的綠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