贊助商鏈接 |
出麗江古城向西,直線距離20多公里,有濤聲傳來,便到了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鎮(zhèn),云嶺山地向金沙江河谷地緩緩下降,萬里長江在這里拐了一個彎,就是“長江第一灣”。
長江上游因江中沙土呈黃色,又被稱為金沙江。流經(jīng)麗江境內(nèi)的金沙江長615千米,占萬里長江的1/10。這里,是長江上游生態(tài)保護的重要戰(zhàn)場。
“以前金沙江風沙大,趕上揚沙天氣就昏天黑地;如今有柳林的地方,風沙已經(jīng)銷聲匿跡。”玉龍縣林業(yè)局局長李金明說,如今350多萬株柳樹駐守在較為平緩的金沙江邊。
在石鼓鎮(zhèn),以前洪水一過,江邊耕地就會被沖毀,看不出半點痕跡。記者到來前4天,上游下雨漲水,到石鼓鎮(zhèn)段,江水漲了1米,江邊也沒流失多少水土,多虧了這些年種下的柳樹。
石鼓鎮(zhèn)林工站站長和朝明,納西人,本職工作是護林防火,可他另兩項“業(yè)余”工作干得也很出色:一是林下種藥,二是江邊種柳。
“以前群眾窮,用不起電,難免偷偷砍樹。”怎么靠山吃山又不傷害山?和朝明帶領拉巴支村和仁義村的村民研究林下中草藥種植,從開始試種到規(guī)模推廣,如今這些村寨一戶群眾,年收入最高的20多萬元,最少的也有2萬元。“兜里有了錢,也就沒人亂砍了;要是遇到火災,都不用動員,為啥?林下都是群眾的財產(chǎn)。”
冬季撲火,開春種柳。插柳不讓春知道,每年12月底砍些柳樹段泡到江里,到了來年3月,和朝明和同事們就開始在江邊忙碌。自己育苗省錢,和朝明和同事們也不怕費力氣。但在金沙江邊種柳并不容易。
雨季奔騰的江水夾雜著泥沙,到了長江第一灣肆意沖撞,摧毀農(nóng)田,威脅道路。旱季河谷風沙大,直鉆耳鼻,常常吹一嘴風沙。眼見著柳樹到5月生根、發(fā)芽,可一個雨季,淹死的、沖走的,和朝明看著心疼。“可終歸還是留下不少。”種了沖、沖了種,幾年下來,江邊竟也多出四五萬株柳樹。
但要動員種柳,更不容易。“因為柳樹成活率低,開始幾年老百姓聽我們動員完扭頭就走。”和朝明就帶著職工和村干部先做。眼見著柳樹成林,這兩年參與的人越來越多。
“現(xiàn)在種樹的有咱們干部,更有好些群眾,甚至還有縣城來的志愿者。”最讓和朝明開心的,不是柳樹越來越多,而是種柳人越來越多。“說實話,這幾萬株柳樹是能防風固沙、保持水土,可哪怕一場小的森林火災,燒死的樹也不止這個數(shù)。只有更多人關心金沙江沿岸植被保護,咱金沙江沿岸才能有更多的樹。”
“看地圖,咱石鼓位于長江上游,上游地區(qū)就該有上游意識。”在石鼓鎮(zhèn)黨委書記楊曉泉看來,要落實“共抓大保護、不搞大開發(fā)”的要求,植樹恰恰是保護長江的最好載體。
這兩年,石鼓鎮(zhèn)逐漸嘗到了種柳的甜頭。“金沙江柳林”不僅保護了沿線1500多畝良田不受江水危害,而且把金沙江點綴得更加美麗。3月的石鼓鎮(zhèn),坐擁萬里長江第一灣,桃紅柳綠菜花黃。楊曉泉說,攝影發(fā)燒友、驢友到石鼓的越來越多,光江邊幾個村寨就搞起了幾十家農(nóng)家樂;利用退耕還林政策,石鼓鎮(zhèn)核桃、雪桃、花椒等經(jīng)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,不僅保持了水土,還增加了農(nóng)民收入。
江流到此成逆轉(zhuǎn),奔入中原壯大觀。在云南,玉龍人種柳護江并非個例。云南省林業(yè)廳廳長任治忠表示,2018年,云南省力爭完成營造林800萬畝以上,今年底云南省森林覆蓋率將從2009年的56.24%提高到60.2%,遠超國家2020年25%左右的階段性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