贊助商鏈接 |
2017年9月12日,鄂爾多斯鄂托克前旗,治沙能手曹扎娃在他的林地里。
1979年,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二年,身處毛烏素沙漠荒漠腹地的鄂爾多斯鄂托克前旗的曹扎娃時年37歲,身邊帶他栽樹的那些長輩還沒有外出打工的意識,正值壯年的他也將全部心思、體力用在這片土地上。那時候,國家推行“個體、集體、國家造林一齊上,以個體造林為主”;“誰造誰有,合造共有,長期不變,允許繼承”和“‘五荒’劃拔到戶,草牧場兩權(quán)分離”的家庭聯(lián)產(chǎn)承包制。于是,出現(xiàn)了農(nóng)牧民爭沙搶沙、承包治理的局面。曹扎娃承包了2000畝沙地,他的這片林地位于毛烏素沙漠腹地,與無數(shù)個“個體、集體、國家造林一齊上”的散片林地共同構(gòu)成“三北”防護林工程體系中的一環(huán)。該工程在國際上被譽為“中國的綠色長城”,工程東西橫跨近9000里,擔負著北拒八大沙漠、四大沙地,內(nèi)保黃土高原、華北平原,南護北京、天津等地重要任務(wù)。
1992年國家林業(yè)部授予其“三北”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(shè)先進工作者、“治沙能手”的獎牌,表彰他為國家種植成活2000畝林地的成績。
2000畝的林地里到底有多少棵樹,曹老漢自己也數(shù)不清,市值多少,他更不清楚,但是他知道樹在這片沙化的土地上“值幾個錢”。2017年7月,來了三位漢子相中曹老漢林地里的一片樹木,說這棵樹300元,那棵500元,盤算著伐了運走,望著參天大樹,曹老漢頻頻搖手,“我聽共產(chǎn)黨的話,承包的是公家的土地,公家不讓賣,我就不賣”。
有關(guān)專家曾受當?shù)囟跬锌饲捌炝謽I(yè)局的委托,對曹扎娃這片林地做出評估,2000畝林地約10萬棵樹,折合資產(chǎn)1000萬元以上。林地年制氧氣10萬公斤,可提供一個成年人348天的供氧量。
二
這位“千萬富翁”卻常年衣衫襤褸,不修邊幅。屋里沒有一床完整的鋪蓋,甚至沒有通電,唯一的電器算是女兒買給他保持聯(lián)絡(luò)的一部,所以讓他覺得頗為麻煩的是充一次電需跑去數(shù)公里之外的鄰家。
外人來此拜訪無不瞠目結(jié)舌,可這位蒙古族老漢淡然一笑也不做解釋。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,他表示“身上這件衣服穿著最舒服,耐臟,換了新衣服第二天也就臟了,還不是一樣嗎”。水,在干旱的沙漠腹地貴如金,他很珍惜。
曹老漢的這片林地位于鄂托克前旗城川鎮(zhèn)呼和陶勒蓋,處于鄂爾多斯毛烏素沙漠腹地一帶,年降水量僅為150至350毫米,蒸發(fā)量卻達到2000至3000毫米,屬于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乃至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(qū)之一。“年輕時候栽樹很容易,那是因為地下水位很高,現(xiàn)在慢慢的雨水少了,樹不好栽了,缺水,樹的成活率就不會很高,別說栽樹,活的樹也會被旱死”。他說,“(現(xiàn)在)三丈10米下去才能見水”。
曹扎娃從井中吊起一天的午餐。
現(xiàn)在,栽樹全靠打井灌溉,曹老漢吃飯也靠門前院子里的那口井。在沒有電力供應(yīng)的情況下,老人將做好的飯菜擱在一只鋁制小盆中沉于井中,與冰涼的井水接觸,以保持飯菜不變質(zhì),冬天則用柴火加熱食用。曹老漢得意于自己發(fā)明“深井特制”食物存儲方式,樂呵呵地坐在一截木樁上吃起午飯——白米飯上扣著豆芽、土豆和牛肉塊。一天兩頓,偶爾下午再吃一點當?shù)叵嚓P(guān)部門送來的慰問品,“不吃也要過期,壞了”。
由于在室內(nèi)燒火做飯,墻壁被熏得烏黑烏黑,加之沒有電燈照明,就著窗口射進來的光亮,人行走在屋子里被腳下雜物絆得叮當作響。曹老漢睡覺的床上放著幾包簇新的食品包裝袋,床下是幾瓶當?shù)禺a(chǎn)的白酒和糧食,還有一只印有新婚雙喜的洗臉盆,盆底搪瓷被磕掉了好多處,銹跡斑斑。曹老漢已單身十多年,一步不離地守護著他的林地,做著這片領(lǐng)地里樹的國王。老伴無法理解這個從16歲開始便栽樹不息一日的家伙,從家人到鄰居,相隔數(shù)百米卻不相往來。只有孫女韋力斯?jié)u漸地開始理解爺爺?shù)男袨?mdash;—她依然記得小學(xué)二年級一天放學(xué)回家,一場突襲的沙塵暴卷起漫天風沙,無法辨別家的方向,嚇得她只得蜷縮在馬路邊害怕的哭泣,所以她明白,治沙造林的爺爺是偉大的。
九月的鄂爾多斯格外美麗,院子外的榆樹樹梢上傳來風吹過的沙沙聲和夏蟬的嘶鳴,交相輝映。
三
曹老漢不會用,打完不是按下掛斷鍵,而是直接長按紅色鍵關(guān)機,以致于常常處于“失聯(lián)”狀態(tài)。無法與爺爺溝通的韋力斯知道現(xiàn)在的爺爺已與時代脫節(jié)。她不明白村里給他房子接電過來,他為什么不要,整天在黑咕隆咚的屋子里竟然也不覺得不方便。
曹扎娃安于現(xiàn)在清貧的生活,直嚷著連都是個累贅。某次去修剪樹枝弄丟了,他也不急,過了幾天,果然又在常去的那塊地里撿到,從此他將擱在屋里,用的時候才去拿出來。在這片2000畝的林地里,除了他,還有飼養(yǎng)的58只羊和兩只貓,“放心,丟不了,丟了也沒人來撿”。
勤勞就能致富,據(jù)鄂爾多斯官方提供的數(shù)字,2000年當?shù)厝司杖霝?453元,16年后提高至15480元。曹老漢不差錢,當?shù)亓謽I(yè)局副局長娜仁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幫他算過一筆賬,按照林業(yè)廳對國家級公益林補償標準為每年14.25元/畝,其中4.0元/畝為管護費,10.25元/畝為林木補償費,均等落實到集體經(jīng)濟組織的農(nóng)牧民個人“一卡通”賬戶。曹扎娃的2000畝草牧場,全部造喬木林,主要以楊柳榆為主,2010-2012年享受國家級公益林補助面積938畝,2013年至今享受國家級公益林補助面積1172畝,年享受補助16701元,累計享受補助93000元。牧民們在荒漠化的土地上種植出成片成片的樹木來,數(shù)十年的吃苦耐勞走總算迎來豐收。
曹扎娃的日常用品。
從16歲栽樹一直到75歲,曹扎娃已經(jīng)使用壞掉20多把鏟子(鐵鍬),用壞了就拿到鐵匠那兒修一修,實在修不了的話就扔了。“到現(xiàn)在,我栽樹只用鐵鍬和手,從來不用機器化的東西,就是手工”,他強調(diào)并得意自己有這么一手絕活。但長期勞作使得曹扎娃的右手臂有輕微變形,在某個角度會使不上勁,“血液循環(huán)好像不太好了,然后手就成這樣了”。已到遲暮之年,肉體上的不適并沒有過多的影響到他,他張開手指在自己眼前搖了搖,“還能再種樹五年左右”。
2017年9月11日,來自各地的治沙人士在參觀治理后的內(nèi)蒙古銀肯塔拉沙漠。
曹扎娃老了,但耳聰目明,心里還牽掛一件事多年未解——1992年林業(yè)部除了獎勵他一張獎狀,但還有一枚獎?wù)轮两裎词盏。對于這份榮譽,他看的很重,金錢卻不往心里走,他說,“這個樹是國家的,國家的地給國家交代了”。他抬頭望著遠方,指了指身后一片林子說,“等我死了,把我埋在那片松樹下,我已經(jīng)栽了幾年了”。
推薦閱讀:核桃實生苗培育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