贊助商鏈接 |
我培育的闊葉‘常青樹’,去年成功經(jīng)受住零下23攝氏度的極寒考驗,它不但耐寒、耐鹽堿,而且樹冠豐滿、造型美觀,非常適合北方城市景觀美化,填補了我市冬季無耐寒闊葉常綠喬木的空白。”9月6日,正在苗圃打理苗木的李鐵對記者說。 今年54歲的李鐵,是樂陵市鄭店鎮(zhèn)牛家村的農(nóng)民,從小就喜歡花花草草,上世紀90年代好不容易被招進縣城的工廠,卻總是三天兩頭跑回家侍弄栽種的綠植,特別是看到北方冬季萬木蕭條,便有了培育冬季常綠闊葉喬木的夢想,后來干脆辭職專門干起了苗木培育,看書、上網(wǎng)細心琢磨,向專業(yè)人士請教,他在學中干、干中學,慢慢成為苗木行業(yè)遠近聞名的“土專家”。 “你看這一棵玉翡翠是我去年嫁接成功的,葉子冬天變成漂亮的紅色,其他三季是綠色。再看這一棵金邊黃楊產(chǎn)生了芽變,葉子呈現(xiàn)出黃綠相間的顏色,這些樹都耐寒、耐鹽堿,經(jīng)歷去年極寒天氣依然生長旺盛。”李鐵如數(shù)家珍。 在他30余畝的苗圃里,20余種景觀喬木郁郁蔥蔥、灌木與花草錯落有致,鳥雀在枝頭追逐,最搶眼的還是一棵棵高大的常綠喬木。 李鐵常年舍不得置辦新衣服,吃飯也不講究,卻花費幾十萬元用在苗木新品種培育上,全身心尋找適合嫁接的砧木,先后實驗了七八個品種都失敗了。4年前,他在一位朋友的啟發(fā)下,選擇絲棉木為砧木、衛(wèi)矛二號做樹冠進行嫁接,歷經(jīng)3個冬季,存活率達100%,達到了規(guī)模推廣的條件。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綠化專家、河南省中原特種植物院院長張家勛,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李鐵贊賞有加:“李鐵培育的方向是對的,我非常看好他培育的品種。” 然而,性格內向的李鐵因為找不到技術推廣渠道,培育出的新品種“身在深閨人未識”,沒有銷路,難以規(guī)模培育生產(chǎn),既沒經(jīng)濟效益,也形不成社會效益,令他苦惱不已。“如果將技術推廣出去,耐寒闊葉常綠喬木首先在本地規(guī)模種植,冬日的德州照樣生機盎然。”李鐵真誠地希望自己能為家鄉(xiāng)添綠增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