贊助商鏈接 |
蔥郁的草木爬上山嶺,張蓮蓮和老伴王耀武扛起鋤頭又上山了!⌒氯A社記者邵瑞攝
37年,張蓮蓮用壞了一百多把鋤頭,穿壞了三百多雙鞋
37年,她一家四代人植樹20萬棵
37年,曾經(jīng)滿目蒼涼、飛沙走石的黃土荒山,已成為密不分株、枝纏藤繞的蔥蘢青山
陜北的這個夏天,比往年來得要早一些。蔥郁的草木爬上山嶺,張蓮蓮扛起鋤頭又上山了。
行走在葉茂參天的千畝林地里,濕潤的空氣讓人很難相信正置身于素以干旱著稱的黃土高原。深一腳淺一腳踩在落葉叢中,張蓮蓮像往常一樣,為新栽的松樹培上新土,修剪掉斜葉歪枝。老伴王耀武手持鐵锨在身旁幫忙,無需多言,一個眼神中含著多少默契。
這片林海,是張蓮蓮一家37年親手栽種的結(jié)果。斗轉(zhuǎn)星移間,昔日的黃土山坡已成蔥蘢綠海。
37年前,為了父親的一句囑托,張蓮蓮扛起鋤頭上山栽樹,從此就再沒停下來。堅信“幸福的家庭都是奮斗出來的”,她一家四代人植樹20萬棵,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。村里人說,她像自己栽下的青松,打不垮也壓不倒;年近古稀,她希望百年之后能長眠于林海,永遠守護好這一片綠色。
張蓮蓮,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(qū)雷坪塔村農(nóng)民,一位種樹“種上癮”的農(nóng)村婦女,37年踐行“植樹造林就一定能過上好光景”的家訓,為1750畝荒山披上綠裝。她守望青山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、傳承家風的精神美德,在延安的山山峁峁間廣為流傳。
黑白分明的一雙手,見證“樹癡”37年造林路
1750畝,張蓮蓮造林的面積,在如今延安的綠色版圖中或許微不足道。但見證過雷坪塔曾經(jīng)滿目荒涼的人,就會讀懂她追逐綠色的那一片癡心。
時光的指針倒轉(zhuǎn)回上世紀80年代初,彼時的安塞雷坪塔村如同黃土高原上千千萬萬的村子一樣,天旱地貧、廣種薄收。
惡劣的生態(tài)令當?shù)厝丝嗖豢把?起風時黃土遮天蔽日,大白天窯洞里也要點起煤油燈。植被幾無,一場夏雨混著泥沙,頃刻間就能將莊稼人一年的希望沖滅。一斤種子種下,有時連一斤糧都難以收回。
“雷坪塔,溝垴洼,水土流失年成瞎。地老天荒梁峁禿,糜谷旱得擰麻花。”當?shù)亓鱾鞯囊欢卧?訴說著陜北人千百年來與生態(tài)抗爭的艱辛與凄苦。
一方水土難養(yǎng)一方人。但若非父親的一句話,張蓮蓮可能還要與這樣的生活相伴許久。1981年,眼見著女兒一家的日子越過越恓惶,時任延安地區(qū)林業(yè)局副局長的父親張靜告訴張蓮蓮,“上山造林吧,堅持下去,就一定能有好光景!”
盡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父親的心意,但這位從沒有上過一天學的農(nóng)村女子卻認了真。“祖祖輩輩都在這荒山上種地卻吃不飽肚子。地總不能荒著,種啥?那就種樹吧!起碼綠油油的圖個好看。”
懷著樸素的心愿,她自作主張,僅保留一點口糧田,把自家30畝耕地置換成數(shù)百畝荒坡地,扛起鋤頭就上了山。每天背著干糧和水,從早干到晚、風雨無阻。年幼的孩子哭鬧,她一根草繩往炕上一拴就出門種樹,一干就是一整天。
“她瘋了吧?人家都忙著種地,她放著好地不種卻在山地上種樹?”在那個溫飽尚成問題的年代,張蓮蓮的舉動堪稱驚世駭俗,流言蜚語隨之而來。有好事者竟故意將羊群趕進林地,不消半天,剛剛萌綠的小樹被啃食殆盡。
抱著被啃斷的樹苗,張蓮蓮哭了一夜,也想了一夜。“算了吧,咱好好種地不成嗎?種樹30年才成林,我們能等得到嗎?”連丈夫都開始勸她放棄。
但倔強的陜北女子不服軟,第二天紅著眼眶就又扛著鐵锨上了山。“別人都說我種不成,我就偏要種成給他們看!”村里人發(fā)現(xiàn),除了夜里睡覺,山梁上總有一個揮舞鋤頭的瘦小身軀,質(zhì)疑逐漸成了慨嘆。“這婆姨家的,身子比鋤把子高不了多少,哪來這么大的力氣哩?”
沒有樹苗就自己掏錢買,沒有水窖就肩挑石頭自己砌,張蓮蓮的雙肩時常被扁擔磨得鮮血淋淋。陜北的山梁陡峭,有些超過75度的山峁連羊都上不去。有一次用板車拉樹苗上山,車子翻落溝底,驢子被扣在車下奄奄一息,張蓮蓮沒被嚇住,硬是用雙腳將荒山踏遍。
打擊接二連三。起初種樹時,由于樹根不牢,一場暴雨下來,成片的幼林被連根拔起毀于一旦。村里人都說,“這下她該放棄了吧?咱這黃土地,天生就不是種樹的材料!”
又是一夜未眠。樹垮了,張蓮蓮沒垮。她愈挫愈勇,山跑得更勤,把樹栽得更深了。一次,她扛著樹苗上山,一腳踩空踏進田鼠洞,右膝當場受傷,自此落下病根,至今難以打彎。直到十年之后,她才做手術將右膝蓋骨摘除,一塊不銹鋼人造膝蓋被永久植入體內(nèi)。
見過張蓮蓮的人,都對她那雙黑白分明的手印象深刻:經(jīng)年累月的風吹雨淋,讓手背黝黑布滿“溝壑”;骨節(jié)粗大異于常人,手掌發(fā)白盡是老繭。“常年揮鋤頭讓母親的手心被反復磨破。她縫個布溜子套在手上也不頂事,常常剛長出嫩皮就被磨得血肉模糊,手掌就越來越白。”張蓮蓮的長子王軍說。
傳承家訓接續(xù)奮斗,綠水青山終成金山銀山
許多當年種下的樹,如今要兩人才能合抱。37年間,張蓮蓮用壞了一百多把鋤頭,穿壞了三百多雙鞋。雷坪塔的山青了,水綠了,白了張蓮蓮的發(fā)梢。
“你能看到的綠色,大多是張蓮蓮種的,F(xiàn)在村里一年四季都難見黃土飛揚,夏天雨再大也難以形成山洪。過去哪里敢想,黃土高原能變成這副美麗的模樣。”雷坪塔村村民馬登喜說。
生態(tài)改善,防住了水土流失,還能為子孫留下一筆財富,張蓮蓮逐漸明白了父親當年的良苦用心。“植樹造林就一定能過上好光景”,她把這句囑托當作家訓,鐫刻于家院的外墻之上。
“母親一輩子沒有別的愛好,就喜歡種樹。自我有記憶起,就被她帶著上山栽樹。造林是家中永恒的話題。”張蓮蓮的次子王軍軍說,那時候自己還小,不明白母親為何要把自己過得這么苦:包產(chǎn)到戶后,幾畝口糧田就已經(jīng)能吃飽肚子,可母親仍沒日沒夜上山種樹。自己放學回家不見父母,餓得沖山上嚎叫,母親卻裝作沒聽見,生怕耽誤了種樹。
張蓮蓮是個“樹癡”,種樹有癮,她最多時一天能種下500多棵樹。王軍軍說,母親種樹時最怕人打擾,有次父親和鄰居多拉了幾句閑話,張蓮蓮就惱起來,“有你閑聊這功夫,我都能種20多棵樹了!”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全面啟動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(nèi),她家的林地都是安塞焦渴的黃土中少有的成片綠蔭。
不負青山,青山不負。從父親到自己的孫輩,張蓮蓮一家四代接續(xù)造林20萬棵,也從綠水青山中享受到生態(tài)紅利。1995年,她承包了村里上百畝果園,種上蘋果樹、桃樹和杏樹。老兩口帶著兒女起早貪黑開路打壩、修蓄水池、鋪設管道,既滿足了果樹灌溉需要,也讓全村人吃上了甘甜的泉水。幾年過后,果園進入盛果期,一年收入就有20余萬元。
張蓮蓮常說,幸福的家庭都是奮斗出來的,只要人勤快就有好日子過。從當初的不理解,到后來主動上山種樹,她的4個兒女和9個孫輩都在林子里栽過樹。從2015年起,王軍子承母業(yè),在千畝林地里創(chuàng)辦生態(tài)農(nóng)場發(fā)展林下養(yǎng)雞。如今,農(nóng)場年出欄土雞3萬余只,向西安等地40多家超市供貨,以張蓮蓮名字命名的“蓮花雞”品牌也逐漸打出名堂。
“如果沒有這片林子,雞就養(yǎng)不起來。守護好這綠水青山,就能變成金山銀山。”富起來的張蓮蓮沒有忘記鄉(xiāng)親們。自創(chuàng)辦以來,生態(tài)農(nóng)場累計用工350人以上,其中90%為本村和周邊農(nóng)民。逢年過節(jié),她都會把雞蛋和土雞送到鄉(xiāng)親們家中。最近,王軍還盤算著將土雞分給貧困戶喂養(yǎng),由農(nóng)場統(tǒng)一收購,預計能帶動45戶貧困戶脫貧。
“這山就像母親,林子就像兒女,善待母親就能生生不息”
站在山頂舉目四望,曾經(jīng)滿目蒼涼、飛沙走石的荒山,已成為密不分株、枝纏藤繞的青山。輕風吹過,林海猶如綠色的波濤,一浪高過一浪,向山頂推展開去。
雷坪塔村黨支書甕殿龍說,在國家啟動退耕還林政策后,張蓮蓮免費向全村人贈送種苗,大家都跟著她學習種樹。為了讓鄉(xiāng)親們種的樹能順利通過驗收,張蓮蓮看見有空地就補種,比主人家還上心。時至今日,全村95%的林地都種上了樹,村里發(fā)展起6000多畝經(jīng)濟林,人均收入達1.13萬元。依托良好生態(tài),村里第一個3A級景區(qū)即將獲批。
吃水不忘挖井人,張蓮蓮始終對黨心懷感恩。“沒有改革開放,我們家就過不上好光景。沒有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,陜北就沒有今天的綠色面貌。”只會寫自己名字的農(nóng)婦不善言辭,但卻對黨有著最質(zhì)樸的情感。2003年,張蓮蓮光榮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在她的言傳身教下,9個孫輩中出了6個大學生,次子、長媳、長孫也相繼入黨。
“黨員就是要帶頭,做什么事都要清清白白,要心里一直裝著群眾。”張蓮蓮心里裝著鄉(xiāng)親們。多年來,她先后5次從上級申請項目,為村里修路架線。2011年,她從省里爭取來40萬元資金拓寬了村里的道路。2007年,她出資5萬元改善了東營小學的教學設施,長子王軍資助村里一個孤兒念完大學。
因造林有功,2000年,張蓮蓮被授予“全國勞動模范”榮譽。2017年,她全家榮獲“全國最美家庭”稱號。榮譽紛至沓來,張蓮蓮依舊保有農(nóng)民的樸實:用的是一百多元的,極少買新衣捯飭自己,無論誰來家里做客,她都要先煮上一筐雞蛋塞到客人手中。
兒女在安塞城里為她買下新房,張蓮蓮卻很少去住。每年超過11個月住在村里,她放心不下這片林子。雖然腿腳不便,但只要爬上山梁,她就渾身是勁兒:這片林是哪年種下的,那棵樹害過幾次病,她如數(shù)家珍,像介紹自己的親人一般。每次離家久了,她都要趕著回來,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上山,在樹下一坐就是一晌。
“這山就像母親,樹林就像兒女。孝敬母親,兒孫就能生生不息。”走進山林,張蓮蓮常發(fā)出這般頗有哲理的感慨。
張蓮蓮用37年造出一片綠,又將家訓傳承給子孫,共同守護好這片綠色家園。曾經(jīng)指望著種上樹就能為當木匠的丈夫剩下木料錢,她卻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間伐過一次之后,就再沒動過砍樹的心思。
如今,66歲的她仍每天上山、見縫插綠,在參天的刺槐林中不斷種下新的幼苗,幾代樹木共生于一片林海之中。
每年春節(jié)全家團圓時,張蓮蓮一家總是會在人到齊之后,幾代人一起扛著鋤頭、鐵锨爬上山林。在樹下談心,回顧過往的日子,許下來年的心愿。像虔誠的儀式一般,讓青山綠林見證家庭的成長。
“等我去世了,我想把自己埋在樹林里,永遠守護好這片綠色。”說罷,張蓮蓮和老伴相互攙扶著,向山林深處走去。落葉中撲簌撲簌的腳步聲,于山谷中回音悠長……
推薦閱讀:馬尾松價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