贊助商鏈接 |
“隔了一年多沒回來,三亞變化太大了!開車從高速公路下來,總感覺不對勁,還以為自己走錯道了呢。”不久前開車從繞城高速公路駛入市區(qū)的“候鳥先生”李彤跟自己的記憶較了半天勁,才確信眼前這座長著翠綠蔥蘢林木、三角梅絢麗綻放的山嶺,就是當初那座山石裸露、滿目瘡痍的山體。“士別三日,當刮目相看,城別一年,幾乎就是云泥之差啊……”三亞多處山體復綠的可喜變化,讓李彤感慨萬千。
深深“傷疤”被復綠:
這是生態(tài)治理書寫的答卷
生態(tài),從來都是三亞最核心的競爭力。一直以來,三亞高標準、高水平推進生態(tài)修復,守住三亞的青山綠水。特別是市第七次黨代會報告,鄭重提出了“努力建成‘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(xiāng)愁’的美麗生態(tài)城市”的目標任務。“望山”,成為三亞生態(tài)修復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三亞境內共分布55個廢棄建筑用粘土礦和花崗巖石料礦山,其中粘土礦9個,花崗巖礦46個,受損總面積約105.41萬平方米,均是因開礦采石造成山體受損和植被破壞的廢棄礦山。主要沿三亞市繞城高速公路、南丁互通至亞龍灣公路、西線高速公路、東線高速公路、海南東環(huán)鐵路、迎賓路和安游路等交通線分布。
截至目前,三亞已修復受損山體8個,完成綠化面積24.31萬平方米。
其中最“化腐朽為神奇”的,就是讓李彤大為驚喜的抱坡嶺石灰?guī)r礦山植被恢復工程。
位于繞城高速三亞入口,被周邊老百姓戲稱為“狗皮膏藥”、“光頭山”的抱坡嶺,自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便開始采石作業(yè),后來成為三亞最大的廢棄礦坑,山體裸露面積達12.6萬平方米,地形起伏較大,山體垂直高度達168米。“就像是這座城市一道扎眼的大傷疤,每次看到都好難過。”如今,每逢周末還是會離城回鄉(xiāng)的市民劉女士,不需要再灑下一路感傷了。
實際上,作為三亞的背景山,抱坡嶺“禿頭山”不僅有礙觀瞻,也影響城市的整體美感。該山體以前在大風天飛沙走石,大雨天則存在著危巖塌方、泥石下流等諸多安全隱患,對附近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都存在威脅。
“抱坡嶺受損部分的山體幾乎是垂直的,再加上石灰?guī)r的山體特點,這樣的山體基本上涵養(yǎng)不了水和土壤,要想靠自然狀態(tài)下自行恢復是非常緩慢和艱難的。”經過一番論證,2014年10月9日,抱坡嶺廢棄石灰?guī)r礦山治理修復工程經市發(fā)改委批復立項,項目主體包括景觀工程、綠化工程、給排水工程、結構工程等,項目工程預算總投資為6307.92萬元。2015年,三亞成為全國首個“雙修”試點城市,抱坡嶺順勢成為首批山體修復試點之一。
我們通過一組數據來看看,這個修復工程對抱坡嶺做了些什么:
主體工程包括建設20個退臺、5300米V型槽、23000平方米山坡掛網噴播、500米擋土墻、上山應急公路、噴灌系統及12.6萬平方米的綠化工作,種植喬木141900株、灌木141000株、其他植物10400株……
“抱坡嶺廢棄石灰?guī)r礦山治理修復工程一期于2016年10月份完工。按照慣例,修復后的山體要經過兩年的沉降觀測期,目前沉降數值在安全范圍以內,我們現在主要是對山體修復種植的12.6萬平方米植被進行施肥養(yǎng)護。”市林業(yè)局山體修復現場工作負責人林維告訴三亞日報記者,抱坡嶺修復二期工程將在明年開工,最終建成后將以城市郊野公園的全新身份,滿足市民游客休閑游玩的需求。
座座山嶺披“綠裳”:
這是生態(tài)文明高奏的凱歌
十九大報告中提出,建設生態(tài)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(xù)發(fā)展的千年大計。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,堅持節(jié)約資源和保護環(huán)境的基本國策,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,實行最嚴格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制度,形成綠色發(fā)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堅定走生產發(fā)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態(tài)良好的文明發(fā)展道路,建設美麗中國,為人民創(chuàng)造良好生產生活環(huán)境,為全球生態(tài)安全作出貢獻。
三亞日報記者了解到,抱坡嶺廢棄山體修復只是三亞生態(tài)修復工程的一小部分。目前,三亞已編制了全市受損山體生態(tài)修復規(guī)劃,計劃將43座廢棄礦山逐步進行生態(tài)修復。其中花崗巖礦生態(tài)修復工程包含24個項目共35個山體,總修復面積約41萬平方米,總投資額約3億元。為進一步助力全域旅游,將交通沿線建成景觀帶,今年起重點修復旅游通道沿線嚴重影響景觀的18個山體,其余17個山體采取自然覆綠或少量工程覆綠措施。目前,重點修復的18個山體中,12個項目(共17個山體)已進場施工,完成工程總量過半。1個項目完成初步設計的公開招標。“與以往簡單的山體復綠工程不同的是,我們現在做的山體復綠更多強調的是植被的自我繁衍能力。”林維介紹,“山體復綠工作按照喬木、灌木、地被相結合,落葉樹種、常綠樹種相結合的原則,土壤按一定的比例摻雜經過發(fā)酵的雞糞、豬糞等生物肥后再種植苗木,這樣的土壤給苗木提供了營養(yǎng)。同時,土壤本身也會滋生蚊蟲,吸引更多的鳥類等覓食者。這個過程中,鳥類等的排泄物又可以繼續(xù)給苗木提供養(yǎng)分。山體本身就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(tài)循環(huán)系統,從而使得山體擁有較強的自我繁衍能力。”林維說,抱坡嶺山體的修復,就是這種修復方式的一個典型示范。“修復過后的山體,再通過三年左右時間的養(yǎng)護,植被生長后山體涵養(yǎng)水土的能力將得到加強,屆時山體生態(tài)將能夠實現自我演替,不再需要人工的干預。”
“修復山體需要時間的驗證和歲月的積累,其影響更是深遠的。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山體本身的生態(tài)得到恢復。我們的長遠愿景是通過生態(tài)共建,讓全市人民和八方游客都能夠從中受益,享受到生態(tài)文明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。”三亞市林業(yè)局局長陳斌如是說。
推薦閱讀: 黃桃桃樹種苗